邓州小杨营:真情为民实现和谐拆迁

  • 作者:在明律师
  • 来源:北京杨在明律师网
  • 日期:2025-03-25
邓州小杨营:真情为民实现和谐拆迁2016-09-27 08:48:38

“挖掘机准备,开始!”9月20日,随着小杨营乡长王子录的一声令下,一台黄色大型挖掘机开足马力,伸出铁臂向平房抵去,随着房屋的轰然倒塌,郑万高铁小杨营乡段拆迁工作划上了圆满句号。
郑万高铁小杨营乡段纵贯南北线路8.84公里,需征土地374亩,需迁坟墓68座,需移栽金银花41亩,红线内需拆房屋87座,需伐树2402棵。共涉及7个行政村、24个村民小组、213户,涉及各项赔偿资金共1500余万元。
小杨营乡在郑万高铁建设推动工作中,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成立了由书记挂帅,乡长任总指挥长的高铁拆迁领导小组,多次亲临现场协调、调研、指挥。高铁征迁始终在和谐、安全、平稳中快速推进,征迁工作的点点滴滴都凝聚着杨营高铁人的心血、智慧与汗水,高铁战线深深烙下他们坚韧有力的脚印!拆迁期间不断涌现出感人场面。
小杨营乡杨营村红岭自然村村民贾安敏,今年57岁,是1976年丹江口库区的第一批移民,当年他刚满17岁,搬至现址后,经过40年的拼搏努力,娶妻生子,拆旧翻新,节衣缩食盖了一座两上两下的一进院。此次拆迁时,心里很不是滋味,也真的极不情愿。
乡党委书记郑小涛得知后,与包村干部一块到贾安敏家,语重心长的劝解、开导,老人终于想通了,不顾儿子儿媳们的阻拦,实现二次搬迁。他说:“40年前,筑渠修丹江水库,那么艰难都过来了:40年后,高铁又来了,生活更好了,说明我与国家的大事有缘,国家让我干啥,我就干啥,40年前听国家的,现在再次搬家,心里再苦,也还要听国家的,搬!”。
今年已经50岁的秦子明,是小杨营杨营村秦庄自然村人,6年前喜得贵子。这在当地叫老年得子,夫妻俩激动万分。但因家境比较贫困,没有一座象样的楼房,将来儿子婚事肯定有难度,学过泥工的秦子明与爱人商定,不请工人,爱人打下手,他一人盖房,这一盖就是4年,终于盖起了一座小洋楼。他们刚过上稳定的生活,不想高铁经过,明理的夫妻俩,二话没说,按时搬出家用日常用品,又在楼门前照像留念,高高兴兴搬进了新的住处。
小杨营乡姜胡营村拆迁工作进程异常艰辛。由于远离集镇,位置较偏,群众思想保守,开始各拆迁户互相串通,私下订下协议,都表示坚决硬抗到底。后经拆迁干部们的逐户疏通,晓以大局,明以利害,终于打开了部分拆迁户的思想防线。同时,拆迁干部又顺应群众意愿,创新地提出“谁先拆谁优先选宅基地权”的工作方法,终于打破了工作僵局,每个拆迁户争先恐后签订协议,拆迁干部困倦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。
最后一户(第87户)拆迁户杨营村红岭自然村贾化鸽,今年38岁,是76年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的儿子,其妻李丰琼,四川人,两人1997年打工相识相爱,婚后生育一女儿,平时省吃俭用,东拼西凑终于盖起了一座三间平房,不幸的是,丈夫在2000年不慎摔伤了颈椎,从此一直瘫痪在床,贤惠的妻子悉心照料16载,一个人种4亩责任田,养了3头母猪,13头山羊,70只鸡,承担起上敬公婆,下顾丈夫的家庭重任,令人动容,此次搬迁没有男劳力的她,确实不情愿。乡村干部看到这种情况,三番五次深入家中,深情劝说、解释,积极协调养殖场,暂时安放猪、羊、鸡,又找好三间房屋安置好一家人的生活起居,在乡村干部的真情服务下,李丰琼一家人终于同意二次搬迁,她含着泪说:“谢谢领导们的细心关怀,我不能再固执地为了一家的利益,而拖了国家高铁建设的后腿,十六年的艰苦,我都挺过来了,搬迁这点苦算什么,我搬”!
望着不离不弃的好媳妇推着丈夫远去的身影,在场自愿帮助搬迁的群众及同志们无不为她的大善大爱模糊了双眼,但每个人心中明亮:这种爱、这种精神,郑万高铁一定会顺利施工,如期竣工!

来源:大河客户端            编辑:杨斐
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网络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,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
相关文章